跗上,即本经之冲阳穴。热气燥烁于筋,则挛螈为痛,火主燔灼,燥动故也。
湿邪有余,故为肉痹;寒湿在脾,故为寒中。脾胃热而胃脘寒,所以虽饥而不欲食。
小便混浊者,天气热则水混浊,寒则清洁,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;又如清水为汤,则自然浊也,此所谓“皆属于热”,宜从寒者是也。人之疾病,必随气而为盛衰,故治之缓急,方之大小,亦必随其轻重而有要约也。
所谓“清静”者无他,在因四时之气序耳。又足少阳之脉上挟咽,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,是肝胆之脉,皆会于咽,故咽为之使。
设误认为外感之邪,而用疏风愈风等剂,则益燥其燥,非惟不能去风,而适所以致风矣。因露于风者,寒邪外侵,阳气内拒,阴阳相簿,故生寒热。
故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 阳受气于上焦,以温皮肤分肉之间。